《使命召唤》系列似乎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销量寒潮。
据CNBC报道,调研公司NPD集团提供的数据揭示,本月11日,《使命召唤13:无限战争》的实体版销量,与上一部作品《使命召唤12:黑色行动3》相比,几乎遭遇了一半的跌幅。尽管《无限战争》于10月4日上市,但这样的成绩对动视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
在英国,情况也如出一辙。《无限战争》遭遇了类似的销售下滑,权威数据机构GFK Chart-Track在11月7日发布的英国游戏销量报告显示,今年动视在《使命召唤》上的收入同比前作《黑色行动3》下降了48.4%。尽管《无限战争》没有Xbox 360或PS3版本,但与《黑色行动3》的PS4和Xbox One版本相比,销量仍下跌了43.6%。
然而,仅凭这些数据就对《使命召唤》系列的前景唱衰,似乎过于草率。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零售游戏销量下滑早已司空见惯,甚至还有下载版游戏销量超过预期的现象。
而《使命召唤》销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平庸的宣传。尽管《无限战争》采用了全新的科幻题材,甚至允许玩家驾驶战机进行空战,但见惯科幻式射击游戏的玩家早已审美疲劳,并不买账。游戏的首段预告片堪称灾难:YouTube上对其高达330万的“Dislike(不喜欢)”评论,清楚地表明了玩家对星辰大海的厌恶情绪。
而竞争对手EA的《战地1》却成了另一个鲜明的反面例子,瑞典DICE工作室选择了射击游戏极少涉足的一战战场,并剪辑出了一段电影大片般的优秀预告——与平淡无奇的《使命召唤》相比,玩家们很容易认为,他们更应该为前者欢呼。
但这可能意味着《使命召唤》所代表的一类游戏制作模式的衰落,这种模式我们已经在《FIFA》、《NBA2K》等体育游戏中习以为常。在玩家口中,它们被称为所谓的“年货”:一年一款,玩法上做出小幅改进,甚至没有变化,就被包装成售价60美元的游戏大作,上架销售。通常来说,这些游戏还卖得不错。
但并不意味着玩家们愿意为这些永远买单下去,他们已经开始抱怨3A大作已经越来越单调而缺乏创新。年货游戏尤其如此,似曾相识的老套桥段,甚至剧情也套路了起来。有玩家愤怒地表示,与其说全新大作,这些游戏充其量只是扩展资料片的水平。
育碧已经开始反省了,《刺客信条》不再一年一款,并试图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对于动视而言,如果2017年的《使命召唤》换汤不换药,再次重复《无限战争》“照抄”《黑色行动3》(或《先进战争》、《幽灵》)的例子,玩家们对这个系列恐怕将不再抱有感情。
也许,游戏媒体Polygon给出的建议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好莱坞(美漫)总是不断将超级英雄电影(漫画)重启,从头讲述全新的故事,事实证明粉丝们却不介意这点,并甘愿掏钱。而对于《使命召唤》,可能是时候要重启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