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Xbox One平台上,《量子破碎》无疑是一款备受瞩目的独占力作。它以其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在各大展会上一举夺目。然而,在这耀眼的光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让玩家和媒体都难以忽视的疑虑。
这款第三人称动作冒险游戏在预告片中展示出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每一次亮相都赚足了眼球。制作团队的用心程度也可见一斑,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让人担忧的是,这个项目的整体设计理念似乎并未真正迎合玩家的喜好。
《量子破碎》最令人费解的奇特之处
这款游戏似乎并不重视故事剧情和操作体验,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游戏中各个角色的演员身上。我们并非在质疑这些演员的演技,每位演员都表现得专业而敬业。然而,问题在于游戏的侧重点似乎完全偏离了剧情和角色,似乎是角色在努力适应演员,而非演员通过表演来驾驭角色。
《量子破碎》邀请的名演员让这个项目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电影而非电子游戏。虽然游戏与电影的跨界融合早已司空见惯,但《量子破碎》给人的感觉却有些走偏。如果这些明星脸没有出现在游戏中,或许效果会更好。
我们玩家玩游戏和影迷看电影的心态截然不同,我们可能会挑剔游戏厂商,但绝不会挑剔演员。让我们沉浸于游戏世界的,不是明星脸,而是角色、世界设定和事件。《量子破碎》现在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将劳拉克劳福特的容貌换成安吉丽娜朱莉,或者让内森德雷克一开始就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当然,这并非在贬低这些演员,只是演员的固有形象可能会对角色塑造造成限制,从而削弱角色与演员之间的联系,这正是《量子破碎》的关键问题:游戏本身并不缺乏优质内容,但它却依赖明星效应来吸引过多的关注。
演员成功塑造角色的例子不胜枚举,如GTA5中的老崔,演员的表演让游戏更加真实,几乎成为了这个角色的代言人。然而,《量子破碎》却未能达到这一境界。
最后需要在强调一遍,我们并没有诟病《量子破碎》的幕后演员,他们的表演很棒,但电子游戏的这种采用一线名演员作为销量号召力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这一风气愈演愈烈,无疑会让游戏制作成本普遍提升,其他方面的品质下降。游戏的号召力应该来自其中的角色、剧情和完整体验,而不是商业电影运作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