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6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揭示了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产业的无限潜力与亟待克服的挑战。这份报告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展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光明前景,又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硬件技术的局限,如同虚拟现实世界的无形枷锁。目前,设备的不便使用和效果不佳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硬件的处理速度远远不能满足虚拟世界中实时处理大量数据的需求。
此外,相关设备的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一个头盔式显示器加上主机的成本,动辄上万元,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软件可用性差,更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一大难题。受硬件局限性的影响,虚拟现实软件开发成本高昂,效果有限,相关的算法和理论也尚不成熟。在新型传感机理、集合与物理建模方法、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维建模技术也需进一步完善,以提升虚拟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第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有限。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和高校科研,而在教育、工业等民用领域的应用还远远不足。未来,我们应努力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让其在不同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虚拟现实技术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在感知方面,虽然有关视觉合成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听觉、触觉的关注较少,真实性和实时性不足。基于嗅觉、味觉的设备还没有实现商品化。此外,在交互效果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与人的自然交互不足,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效果也尚不能令人满意。
报告指出,虚拟现实产业处于爆发前夕,即将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窗口期。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
报告建议,我国应提前谋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产业化和行业应用、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