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掌控权,能否跳出运营商一统江湖?
作者:全程手游网 发布时间:2025-03-26 17:15:52 阅读量:0

在张先生眼中,原本看似无忧的Wi-Fi生活却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流量噩梦。一天之内的流量消耗从600多兆飙升到500元欠费,这样的“穿越”让他瞠目结舌。尽管他的手机套餐流量看似充裕,但实际上,从使用2000兆之后,中国移动便开始了套餐外计费,这500多兆的差额让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在多次寻求移动方面的合理解释未果后,张先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法律武器,将中国移动告上了法庭。近日,这起案件已在北京市东城区法院立案(详见1月18日《北京晨报》)。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5年,类似的“流量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湖北武汉的陈女士,一夜之间手机流量不翼而飞,高达50G;广东的龙女士,手机在抽屉里充电,3小时里流量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23G。这些事件中,当事人虽然都通过媒体反映问题,但并未选择走上法庭。然而,张先生这次的决定显然赋予了事件更深层次的法律意义,不论最终结果如何,这起案件都极有可能成为2016年广大移动端网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起案件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运营商解释:为何在Wi-Fi开启的情况下会出现如此大量的流量偷跑?为何在用户欠款数百元的情况下才发短信提示?运营商是否真的没有更好的预警或提醒机制?尽管目前关于案件的细节尚未完全明朗,例如手机是否感染病毒、是否开放了热点、是否安装了偷流量的APP等,但运营商方面有必要对这些疑问给出明确的解释。

在智能手机时代,流量已经成为网民的“标配”——没有流量,便不是网民。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通信行业运行数据显示,我国每月流量使用已超过4.2亿G,2015年流量使用同比增长超过100%;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361.6M;手机上网流量占移动互联网总流量的89.7%。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所有网民都需要定时关注自己的手机流量,考虑是否需要增加流量包或升级流量套餐。

流量,已经成为各大运营商重要的收入来源。有业内人士指出,各大运营商早在2013年便进入了“流量红利”时代。从企业逐利的角度来看,运营商自然是希望网民们更多地消耗流量。与此同时,一些APP,尤其是那些无法卸载的预装APP,也在竭尽全力地“偷”流量,以证明自己的使用“盛况”。

流量如此重要,在我国却几乎没有合理科学的监管机制。没有法律制度保护,没有明确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管,如何提醒、如何预警,都是运营商自己说了算。这样的现实下,任何一起法律案件都有可能激起整个网络社会的关注,继而为行业健康发展“抛砖引玉”。需要明确的是,流量问题并非小事情,只有做好流量保护工作,才能够称为足够安全的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