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一声急切的电话打破了长春某初三家长王女士的宁静。电话那头,王女士得知自己的儿子小明,一个原本听话且成绩优异的初三学生,正陷入一场“手机魔咒”。距中考仅剩半年,小明却沉迷于手机游戏,拒绝上学,与家人沟通日渐稀少。
王女士的眉头紧锁,她迫切地希望能为儿子的“手机病”找到解药。
回想起小明小时候,王女士总是为他感到自豪。小明不仅听话,学习成绩在长春一所重点初中也名列前茅。去年年初,小明提出想要一部智能手机,声称是为了下载学习软件、在线做题,以及方便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于是,王女士毫不犹豫地花费3000元为儿子购置了这部手机。
然而,手机成了小明的新宠。他沉迷于手机游戏,吃饭时盯着屏幕,放学回家后不写作业,躺在床上看手机直到深夜。醒来后的第一件事依然是看手机。尽管王女士多次劝告,小明却声称没有手机会感到不安全。
直到有一天,老师打来电话,告知小明未到校。原来,小明声称老师不允许他上课带手机。看着儿子对手机的热情远远超过对学习的兴趣,王女士心痛不已,忍不住想要放声大哭。
“现在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真是让人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王女士无助地叹息。
在家长微信群里,关于孩子沉迷手机的话题屡见不鲜,这已成为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微友“花朵”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家的男孩同样读初三,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她从未给孩子配备手机。然而,有一天,她却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部智能手机。原来,孩子的手机是几个朋友“众筹”购买的,总共花费了700多元。这群孩子为了能使用手机,甚至自己凑钱购买,然后轮流使用。
微友“大白菜”也讲述了她的烦恼。她家的孩子读高二,虽然她并不反对孩子玩手机,但每年都会给孩子送一部新手机。然而,有一天,老师突然打电话来说,孩子在学校做起了手机生意,每天租手机给同学使用。经过询问,她得知孩子已经租手机大半年,最初是同学们借用,后来不好意思白用,便开始收取租金。
“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玩手机不学习,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手机如何侵占孩子的青春。”长春市十一高中的宋翠秀老师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聪明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在学习和玩智能手机之间纠结。再说,家长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要下班后手机不离手。家规不仅约束孩子,家长也要模范遵守,给孩子树立榜样。”宋老师说。
长春某学校老师表示,让孩子与手机隔绝不太现实。如果孩子上学、放学时间规律,可以不用带手机,但一些特殊情况下,学生带手机还是比较方便的。
教育专家陈楠表示,要治“手机病”,尤其是孩子,最好“五管齐下”:老师和学校管理者要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并规范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约束学生手机上网的行为;在课程中添加“手机成瘾”内容,告诉学生手机成瘾危害无穷;一旦发现学生有手机成瘾的苗头,老师和家长就要及时疏导;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兴趣,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外界交流;让学生全面了解玩手机的利与弊,共同讨论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手机。
陈楠老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手机成瘾的孩子重新认识手机,而不是彻底与手机“断交”。手机作为电子产品只是工具,而不是我们的朋友。可以开发一种不涉及手机的兴趣爱好,例如打球、游泳,或帮家人准备晚餐,饭后聊天、看电视;每次玩手机时给自己设个闹钟,从而更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