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声笑语的春节假期,孩子们捧着父母的手机,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然而,这份欢乐背后,却隐藏着家长们的无奈与焦虑。这不,长沙的宋女士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数字劫难”。11岁的女儿在“王者荣耀”的虚拟战场上挥洒青春,却意外地将母亲的手术资金一扫而空,金额高达8000元。
事件 治疗费用被女儿误买游戏“皮肤”
2月4日清晨,宋女士躺在病床上,一条短信打破了她平静的思绪。短信显示,她的银行卡刚刚消费了95元。宋女士疑惑不已:“卡在我身上,怎么会有消费记录?”她急忙前往银行查询,结果让她惊呆了:卡里只剩下了1000多元,近8000元不翼而飞。这让她意识到事情严重性。
“公司刚发的工资,怎么会少了这么多?”宋女士回忆道。起初,她以为是购买的保险扣费,但仔细查看明细后,她惊愕地发现,这笔钱竟然被用于购买游戏“皮肤”。在询问女儿后,她得知真相:女儿在她住院期间,用她的手机玩“王者荣耀”,并花费了大量金钱购买游戏道具。
回应 必要时约谈游戏运营商
得知情况后,宋女士立即向游戏运营商投诉,希望追回这笔钱。客服人员表示,他们正在核实情况。同时,宋女士还与约30位家长自发组建了“湖南反网游欺诈吸费联盟”维权群,共同维权。这些家长的孩子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有的甚至充值了几千元,多的高达数万元。
李女士的儿子也曾为“穿越火线”充值。她在2月6日向游戏运营商反映情况后,接到腾讯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表示,根据调查,可以确认是未成年人充值,并愿意退还90%的费用。2月7日,宋女士等几名家长代表来到湖南省消费者协会反映情况,希望追回损失。
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家长可搜集相关材料,如能证明情况属实,会考虑支持家长们进行公益诉讼;此外,如果数额较大,反映的情况较多,将在必要时约谈游戏运营商,要求他们对此问题予以重视和处理。
律师说法 家长最好别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
“1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属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交易行为本身是无效的,作为家长,如果对交易不进行追认的话,钱就应该退还。”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韩颖律师介绍,10岁以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则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超出能力范围内的交易额,家长也可以主张撤销。
韩颖建议,家长最好不要将银行卡、微信和支付宝等密码让孩子知道。行政职能部门也应督促游戏运营商出台相关的前期审核方法,“比如指纹或面部识别、身份证确认等,加强事先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