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暴力视频游戏如同隐形利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情感世界。英国杂志最新报道指出,这些游戏不仅削弱了我们的同情心,更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冷漠而麻木。暴力游戏的名声早已如雷贯耳,而这一最新发现更是将它们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报告指出,暴力视频游戏让我们的同情心逐渐消减,情感变得淡漠。英国心理学协会解释称,这是因为暴力游戏阻碍了我们识别和处理面部表情的能力。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劳拉•斯托克代尔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将游戏在线时间超过每周30小时的玩家与不常玩游戏的玩家进行对比。最初的移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常玩暴力游戏的玩家在同情心得分上明显低于不常玩游戏的玩家。研究者利用脑电图扫描器追踪了实验对象的脑电波,并在“停止信号任务”实验中展示了男性和女性的脸部表情,包括高兴和惊恐的表情。实验发现,暴力游戏玩家在看到这些面孔时,与情绪信息相关的大脑区域活跃度显著降低。
研究者认为,长期接触暴力游戏导致游戏玩家的神经系统在面对威胁性面孔时反应减弱。目前的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暴力游戏可能会影响人的情感与认知功能。
然而,德国的研究人员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暴力电子游戏的长期效应进行了探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心理学前沿》上。他们之所以选择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电子游戏的普及度和质量在不断提升;二是他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患者,这些患者会强迫性地玩游戏。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这项研究关注的是长期效应。由于男性更喜欢玩这类游戏,因此他们只研究了男性对象。在过去四年中,所有玩家每天至少玩两个小时的暴力类游戏。为了排除短期效应,他们要求研究对象在实验开始前至少停止玩游戏三个小时(多数人禁玩了好几天)。
研究人员让玩家回答心理学问卷,并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此外,他们还向玩家展示了一些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图像,以引发他们的情绪和共情反应。最后,他们将结果与不玩游戏的控制组进行了比较。
结果出人意料:两组实验对象对图像的神经反应相似。换句话说,打暴力游戏并未削弱玩家的共情反应。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这项实验,鼓励大家重点探究电子游戏对人类行为的长期效应。